协会活动 | 皮道坚老师艺术沙龙第三讲:全球化与都市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水墨艺术
2024-11-19

11月15日,由广东省促进企业投资协会和广州芯大厦联合推出的系列活动“皮道坚老师艺术沙龙”迎来了第三讲。

540A6648-1.jpg

在本期沙龙,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批评家皮道坚先生以“全球化与都市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水墨艺术”为主题,带领大家深入探讨从水墨画现代转型的缘起到20世纪80、90年代的水墨实验探索,领略现代水墨性表达的情感体验与精神表达。

540A6687-1 拷贝.jpg

水墨画现代转型的缘起

20世纪的中国水墨画史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现代转型的历史。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20世纪中国画大师可看作是现代水墨性表达的滥觞。

齐白石之后,传统文人画之语境消失让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林风眠、关良、石鲁等艺术家开始传统水墨画现代转型的探索实践。

水墨山水(黄宾虹作)1909年, 拷贝.jpg

80、90年代水墨风景线

20世纪末的80、90年代是“水墨问题”解题方案成型和实施的关键的20年。期间新水墨艺术创作概括为由“出位”而重新“到位”的精神文化旅程。

其中,90年代头五年的水墨实验突出“张力”与“表现”,艺术家们开始更理性地审视和借鉴传统与西方文化,以水墨性话语来直呈艺术家当下的感受和体验;90年代中期以后,公开亮出“实验水墨”旗帜的抽象水墨形成一股颇为强劲的势头,其共同的精神指向是反省现代化和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冲击。

双燕,铃印:吴冠中、八十年代,彩墨,68.5×137.4cm,1981年.jpg

都市化与水墨性表达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末以来中国最重大的变革之一。

对于水墨艺术而言,城市化过程改变的不仅仅是它的描绘对象,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水墨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水墨言说的受众。90年代中期以来的现代水墨探索实验拓展了都市化题材的水墨性表达空间。

201410311541290.jpg

艺术沙龙 GDIPA  x GRANDTEK

中国美术批评家皮道坚先生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批评家和策展人,其批评文章以敏锐的思维和深刻的洞察力著称。皮道坚先生学识渊博、见解独到,长期从事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和批评,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论文集《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 皮道坚卷》、《楚艺术史》等著作,主编《90年代中国实验水墨》、《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等论著。

“皮道坚老师艺术沙龙”是广东省促进企业投资协会2024年推出的新系列活动,旨在为会员朋友们提供一个艺术文化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感受各类艺术作品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连接过去、关注当下、探索未来。

特别鸣谢:皮道坚工作室  广州芯大厦